作者:张兰青,
三、美国上海邮局的设立与终结
1898年美西战争对邮件寄递的影响有限,而俄国占领辽宁后却拒绝在寄往旅顺的信件上使用大清邮票。在1904-1905年间的日俄战争期间,从美国经日本寄往大连和海参崴的信件到年底都被退回美国。除了战争因素,汇率的变化造成了购买邮票时使用不同货币发生利益冲突的问题。大清邮政在努力提高服务水准,积极争取加入万国邮联的同时,要求关闭客邮的愿望不断增强。
就在美国的上海邮政代办要不要代办下去的争论中,1907年9月25日,美国上海邮政代办却正式升格为美国上海邮局。40年来美国邮政部第一次委任了一位全职、全薪资的邮政局长John M Darrah,其年薪为2300美元。邮局局长不再像以前那样由上海领事、总领事或副领事来兼任。
最早提出成立上海邮局的是美国驻上海总领事丹尼(Owen N. Denny),他在1881年就提出要邮政部任命一位全薪资的上海邮局局长。现在由领事兼管邮务的做法,尽管工作繁忙,国务院与邮政部两头不讨好。
成立上海邮局的一个原因是邮件日益增多,领事兼管实在太累。1903年5月9日,上海的美国总领事接到美国邮政部通知,自6月1日起,中美间通信的邮资与美国国内相同,由5分减为2分,明信片邮资减为1分。上海邮政代办还开展了汇兑业务,美国侨民可以将在中国赚到的钱汇到美国,每2.5美元汇费3分,5美元5分,10美元8分……。美国总领事Goodnow在6月9日复信华盛顿时说“这对上海的美国侨民和美国商人都是一件极大的好事”。
邮资降低的结果便是国际邮件大增。1905年这一年,据副付领事戴维森说,上海代办一年处理的信件有4000袋。1906年是12000袋。每次船来,就有200袋邮件。这个数量超过了德国客邮,比英国客邮略少。到1907年,这个数量就更多了。
上海邮局由于信件多,工作量大,所以邮局工作人员成了领事馆内最忙的人。局长手下有5名供事(即今职员),1名杂务。除了第一供事是美国人,其余5位都是中国人。年底忙的时候,还要雇佣临时工。1909年起,上海邮局又增加了一位副局长海克斯(Harold M Hykes),手下的供事则全部换成了中国人。
1911年7月,上海美国总领馆先搬到黄浦路13-14号,这两座楼(包括黄浦路15-16号)造价共35.5万美元,是当年美国在全世界造价最昂贵的领事馆(封面、图2)。搬家时,美领馆先搬,上海邮局还留在黄浦路36号。到年底时,上海邮局搬到了美领馆隔壁,黄浦路15-16号。邮局职员为8位华人。
此后,邮局职员每年略有增减变动,1914年起副局长空缺,到1919年,E.H. Murray担任副局长。Darrah局长一直干到1917年3月,由于被批评擅自加盖邮票而辞职。上海邮局以后又陆续来过2任邮局局长。1917年3月到1922年的局长是E.H.Everett;1922-1923年是Clyde Ford上校。
随着中美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往来的不断增加,美国上海邮局的业务也不断发展。但是美国客邮局却到了要裁撤的时候了。
万国邮联1874年10月9号在瑞士伯尔尼成立的时候,中国海关邮政还没有建立。1896年大清宣布国家办理邮政。由于1897年2月国家邮局才开始营业,当时还没有海外运输能力,没有国际邮政的尝试,虽然海关邮政派员与驻美公使伍廷芳一起参加了华盛顿万国邮联第五届大会,但中国因条件不成熟没有被接受加入万国邮联。1906年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第六届万国邮联大会上,由于日本的强烈反对,中国也没有能够加入。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正式提出申请,1914年3月正式加入,成为万国邮联会员国。然而外国客邮还是继续存在,1921-1922年的美国“华盛顿会议”通过了撤销美国上海邮局的议案,同时取消了美国在华的其他许多特权,规定上海邮局在1923年1月1日前撤销。
在各列强中,美国还算比较支持中国加入万国邮联的。美国上海邮局早就做好了收摊的准备。1922年12月31日晚上,美国上海邮局的工作人员据说忙到半夜,以应付美国人的突击发信,同时做好收摊工作。
由于这个摊子实在太大,美国上海邮局在新局长的带领下,又忙了整整一个月,才把公司财产全部理清打包。
据说31日晚上,许多集邮者来美国邮局前请愿,要求美国邮局延迟结业,原因是不少人手中还有未兑现的邮政汇票(money order)、战争储备邮票(war savings stamps)、节俭邮票(thrift stamps),等等。美国邮局于是在停止邮件收发后,将各种有价票证的兑换时间延长到1923年2月底,3月1日美国邮局正式关门,停止一切业务。有关邮局的结束工作的报告,上海邮局局长直到1923年11月才交到美国邮政部。
本文来自先睹堂主的博客,手机集邮经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