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由苏伊士”到“经由西伯利亚”1869-1937(十二)

作者:张兰青,

英国带头承认伪“满洲国”,日本则通过1933年订立的“塘沽协定”,逼迫中国实施“三通”,即“通车”“通邮”和“通关”。1935年1月10日起,山海关和古北口两地分别成立了私营的“山海关汇通转递局”的总局和分局,通过这种表面上的民间通邮说明我们并不承认“满洲国”。于是,关内关外又开始了通邮,西伯利亚邮路也就照旧了。
封面图1为上海1935年5月2日经西伯利亚邮路寄德国波茨坦封,5月18日抵达,邮程16天。
然而从1932年7月23日到1935年1月10日,这两年半的时间内,大多数信函被送去南方走苏伊士运河邮路或别的邮路。图2为1933年《塘沽协定》订立后,仍然走苏伊士运河的例子。1933年7月2日,斯文·赫定在“西考”邮票发行后,从北平写挂号信给英国Ipswich的邮商Whitfield King公司推销此票,信于7月5日从上海转口,而不是东北。说明外国进口封可以走西伯利亚来,中国出口封却不能走西伯利亚邮路出。

待续……

本文来自先睹堂主的博客,手机集邮经作者授权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