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历史的澳门邮亭

作者:Edward,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全澳门开设的数间邮政分局已追不上经济发展,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邮电司遂于市区各处和离岛加设邮亭,以细小的空间为这些地方提供基本邮政服务。至八十年代末,这些以一人操作的邮亭分佈在司打口、望厦、筷子基、新桥、妈阁、大三巴及凼仔地区,全盛时期共十间邮亭营业。到九十年代中邮局逐步引进与葡萄牙里斯本同款的自助邮亭 (即首十五部Klüssendorf 631邮资标籖机及附设邮筒)取代部分邮亭,至澳门回归中国以后,余下五间仍在营运,随着邮政分局网络逐步完善,只剩下大三巴和新桥区两间邮亭为市民服务。
昔日邮亭日戳係以编号显示,无论是葡萄牙殖民年代葡文日戳或是回归之后的中葡文月牙日戳都只是「QUIOSQUE NO.X / QUIOSQUE 邮亭」,并未刻上邮亭名称。至二〇一三年,澳门邮政把各分局及邮亭日戳更换成带截邮时间显示,两间邮亭的日戳才分别被添上「大三巴 S. PAULO」和「渡船街 BARCA」,对喜欢收集地名日戳的集邮者增添不少乐趣。
其实两间邮亭近年都曾间断暂停营业,官方原因不外乎是翻新、缺乏人手等等。两间邮亭亦很接近邮政总局或红街市邮政分局,这两处地点都全日提供全面邮政服务,然而大三巴邮亭到近年都只是服务游客,没有太大成本效益,故在2018年5月18日率先「再次」暂停营业;而位于新桥的渡船街邮亭则在2019年12月31日终止营运,不过这区大多是长者,如果要步行十多分钟至红街市分局实际有点不便及吃力,而事实上渡船街邮亭不时有零星顾客购买邮票寄信。
在大三巴邮亭未有明确重开时间之下,在十二月三十日渡船街邮亭服务最后一天吸到不少集邮者及传媒到访,以纪念全澳「最后一间」邮亭停业。到目前两间邮亭尚未移走,而她们去向亦未有决定。

1999年澳门回归中国之前邮亭亦随邮政分局一样更换中葡文月牙日戳,上月牙的编号取消了,换成「QUIOSQUE 邮亭」,这信封上的4号戳是属于大三巴邮亭。

澳门的邮政日戳自2013年再次更换,以显示邮件的截邮时间。两封分别是《羊年邮资标签》和《猴年邮资标签》的首日封都在两间邮亭寄出并盖上更新后的日戳,稍微特别。


《澳门荷花》特别邮票发行再次在渡船街邮亭寄出首日封,要留意一下邮戳是2号戳了。


澳门邮件资费调整,邮局特别提供特别打印五角《世界文化遗产》邮资标签在邮局售卖,只是这些标签只在集邮柜台和渡船街邮亭出售。渡船街邮亭在不久之后引入使用二维码电脑邮资标签,这些五角票虽然使用时间甚短,却有大量的集邮封存世。

渡船街邮亭的QR-Code邮资标签


大三巴邮亭和渡船街邮亭最后日子的照片。


四幅不同的原图片以纪录两间邮亭的最后服务日,分别是大三巴(原地大三巴邮亭)、卢廉若公园及三盏灯与飞能便道街小食小贩(原地渡船街邮亭)。

 

手机集邮经作者授权编辑、刊载

发表评论